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必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创新动力和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联袂打造“碳”路者绿色产业领军计划,举办“碳”路者绿色产业领军人才研修营,将于4月至11月,在上海、北京、内蒙古、青海等5大区域开展8次集中学习,以多样研学方式,构建绿色产业链顶尖学者、实战大咖、行业精英共同交流学习的平台,共同探索绿色产业运营新思路,锤炼管理新技能,提升团队新价值。
4月7日至9日,首期“碳”路者绿色产业领军人才研修营首次集中培训在上海成功举办。4月7日上午,首期“碳”路者绿色产业领军人才研修营在上海交通大学国家电投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正式开营,来自全国各地60余名企业家学员参加此次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许华平,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党委书记程伯儒,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刘钢、副秘书长王麒,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院长盛培忠出席开营仪式,仪式由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副院长顾骏主持。
杨振斌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百年名校。交大诞生于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中华崛起之时,兴盛于祖国富强之日,积极践行国家战略。实现“双碳”战略,既是一场颠覆性的能源革命,也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界凝聚共识和行动合力。本次研修营应时而生,恰逢其时,希望中青企协、国家电投与上海交大强强联合,持续合作,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高质量组织实施,为双碳领域产业创新发展持续赋能。同时他也希望与会的企业家在绿色产业能源转型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共同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许华平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正在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值此之际,上海交大与中青企协合作开展“碳”路者绿色产业领军人才研修营项目,意义十分重大。他希望与会的青年企业家成为持续学习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具有远大格局、担当国家“双碳”目标实现的先锋力量。同时,他也希望中青企协与上海交大的合作不断深入、不断拓展,为青年企业家投身绿色产业探新路、谋新局、开新篇。
程伯儒代表学院致欢迎辞。他对参加本期研修营的全体企业家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给予此次培训大力支持的相关单位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智慧能源创新学院将精心组织本期项目,将其打造成为“碳”路者绿色产业领军计划“黄埔一期”。他希望以此次研修营为契机,与中青企协、各企业能够持续深入推进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智慧能源创新学院院长黄震做开营第一讲。黄震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出发,通过生动的案例,系统介绍了能源绿色转型的逻辑与路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碳中和”是一场绿色革命,实现“双碳”目标,不是“赛道超车”而是“换赛道”,是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方式,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是挑战更是机遇。新型能源体系应该由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核能为保障,构建高度电气化的清洁、零碳、高效、安全能源体系。
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上海交大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倪军做《全球智能制造发展趋势》专题讲座,他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德国、日本、美国、中国的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策略及当前面临的痛点。他强调,面对新一轮全球科技产业的竞争发展,要重视基础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注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及技术梯度性人才的培养,打通知识到技术到产品到商品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以改革开放、海纳百川之势,推动产业共性技术难关的合作交流。
期间,项目组还邀请了能源行业专家、高校教授做“双碳战略下能源变革与能源发展趋势”系列专题讲座,学员们课上课下积极与授课专家进行交流互动;在企业参访环节,项目组组织全体学员走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深入了解绿色产业发展现状,探索绿色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国际领先前沿技术方向。
4月8日,恰逢上海交大127年校庆,项目组组织学员走进交大,开展龙舟竞渡活动,通过系列团队拓展活动,快速破冰,促进和加深学员间的深入交流与协作。
“碳”路者绿色产业领军人才研修营,整合上海交大跨学科院系强大的学术科研力量和国家电投全产业链发展优势,深度聚焦双碳目标关键路径,携 15+科学家、两院院士,10+行业实战专家,历时8个月,聚焦“全球视野与大势研判、战略规划与政策机遇、产业全景与行业趋势、双碳路线和机制建设、绿色金融与资本运作、科学前沿与技术赋能、数字转型与创新发展”七大模块,前瞻绿色产业科技趋势、详解产业发展策略,全方位洞悉国内外绿色产业趋势与应用前景,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打造新时代下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产业、新科技和新商业,力争实现模式、智库、共建、成长等方面赋能,培养绿色产业示范领军人才,为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贡献科技和人才力量。